河源产业“破茧蝶变”,发展“势如破竹”-1929cc威尼斯

河源产业“破茧蝶变”,发展“势如破竹”
来源:河源日报时间:2022-07-22 16:14:12
字体【
保护视力色:
  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万绿湖
  波光粼粼的碧绿水面
  荡起层层涟漪
  似在温柔低语着
  河源的“春天的故事”
  离湖不远处
  一座百亿级水经济产业新城
  正如初日般“冉冉升起”
  上演着“点水成金”的传奇


  图片


  

       相隔数里,剑指千亿级园区的河源国家高新区春风浩荡: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能手机,供应世界各地的高品质模架,供不应求的客车音响和空调,走向粤港澳大湾区市民餐桌的预制菜……“河源制造”的地图不断延展,持续释放出工业经济的充沛活力。

       胸怀凌云壮志,搏击万里长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坚守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初心不动摇不松劲,面对复杂环境“不畏浮云遮望眼”,迎战惊涛骇浪“乱云飞渡仍从容”,在推动河源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行稳致远。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的615.3亿元,到2018年的1006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再到2021年的1273.99亿元,10年间河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0%,跑出了“加速度”、实现了翻一番。其中,从2012年到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由229.92亿元提高到349.53亿元,10年增长52%、年均增长5%,充分彰显了河源工业经济的强劲动力和强大韧性。

  

\

“聚”起百亿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

\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以行业领军企业为带动,加快集聚主导产业,才能产生“众木成林”“涓滴成海”的发展效应。电子信息产业是河源深耕多年的优势主导产业。2012年到2021年,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电子信息产业都被赋予浓墨重彩篇章。数据显示,2012年,河源手机整机产量突破6000万台,手机产业产值达220亿元。

  1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发展工业经济重中之重,先后落户了国家通讯终端质检中心及中兴通讯、西可通信、中光电、景旺电子等上百家电子信息企业,形成了以手机和电子通信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被省政府列为珠江东岸4个重点扶持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城市。数据显示,目前,河源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已超500亿元,是河源市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总体规模占全市工业产业比重超1/3。


  图片

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有限公司手机生产车间 记者 黄赞福 摄


  大势已成、更当乘势而上。去年12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兴市行动,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划定了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新蓝图。同年,总投资50亿元的卓翼科技项目,一期顺利实现当年签约投产;投资超10亿元的显赫电子、名格光电等项目也正加快建设……河源打造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图片

位于河源高新区内的卓翼科技车间生产车间 记者 黄赞福 摄


  “单兵作战”远不如“军团大战”。尝到产业集群甜头的河源,在主导产业发展上从未停止探索谋划。作为粤北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的河源,注定不能走珠三角地区的老路子,发展产业更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方向在哪里?“五大产业”之一的水经济产业应运而生。

  河源因水得名、因水而兴。2004年,农夫山泉在河源建立华南第一个生产基地,让河源人看到了“流体黄金”的价值。据统计,农夫山泉每使用1吨水,可以创造1000元的gdp、100元的税收收入、1元的原水费,又带动了就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图片

农夫山泉自动化生产车间


  机遇稍纵即逝,必须紧紧抓住。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紧锣密鼓摸底水企有关情况,筹谋做活水经济的可行路径。打造百亿级水经济产业集群,就此“棋盘落定”。去年,市水经济产业园正式开建。水经济产业一经面世,即引起市场各方关注。把“水库”变“金库”,百亿产业未来可期。

  


“拓”出工业经济主阵地主战场


  点状开发、面上保护,是河源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点状开发,指的就是在产业园区集中发展工业经济。“筑巢才能引凤”,产业园区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工业经济发展成效。

  从以农夫山泉、今麦郎为代表的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到以中兴通讯、卓翼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从设计感拉满的商务会议中心,到创意感十足的金地创谷和创智产业园;从频繁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滨水公园,到绝美的东洲坝岛湿地生态公园……河源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之路是河源产业园区建设的最佳样本。

  河源国家高新区,肩负着河源工业发展主战场的重任,创立以来吸引了中兴通讯、龙记集团、西可通信、美晨通讯、中光电、卓翼科技、农夫山泉、今麦郎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先后进驻,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制造、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集群。2015年,河源国家高新区一跃成为粤东西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成绩不凡。随着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河源国家高新区一度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外界同样担心,河源国家高新区会否就此沉沦,跟不上时代脚步而变成“低旧区”。

  几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牵挂河源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每年都会到河源国家高新区召开不同形式的现场会,为其精准“号脉”、现场“开方”。从2018年提出“高水平高质量开展‘二次创业’”,到2021年提出“加快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引下,河源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开启“二次创业”,在加快融入“双区”中寻找发展机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功能配套、提升产业质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是支撑,空间是保障。放眼未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再一次站在了时代潮头。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作出推动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市第八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的路径。今年3月,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工作方案》,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正式拉开大幕。未来已来,河源工业经济的主阵地主战场正高歌猛进、气势如虹。

  


“创”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引擎


  在河源国家高新区,新一代通信及万物互联应用芯片及模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运营,实现我国在5g通信及无线局域网射频前端部分核心产品的国产替代;在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河源选育的航天花生种子“回家”,成为广东省首例当地选种当地培育的航天品种;在东源柳城无人智慧农场,无人机械设备收割“上天入地”的航天水稻,以现代种业科技助力农业现代化……创新在河源正蔚然成风。


  图片

东源县柳城镇万亩无人智慧农场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高度,在关键时期、攻坚阶段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创新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后发地区要“弯道超车”,创新是唯一的选择。

  向科技要答案、向创新要动力。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与“双区”协同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吸引了一批重大科创平台资源集聚河源,努力把河源打造成“双区”科技成果转化地。从2014年我市与高校联合共建的首个产学研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到如今市深大湾区研究院、广师大研究院、河源市省科院研究院等一系列科研平台建成,再到启动建设鹏城实验室、灯塔实验室,公共创新平台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虚到实的历史性跨越。

  科技创新成果同样硕果累累。数据显示,近5年来,全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2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家,推动560家企业完成技改投资超270亿元;r&d经费投入从2016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69亿元,累计投入19.26亿元;国家级孵化载体数量位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获“中国专利优秀奖”3个。

  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河源与“双区”交流联系日益密切,来自“双区”的科创平台、科创资源、科研人才正加速向河源集聚,为河源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能新引擎。在新动能新引擎加持下,今年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在逆境中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81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全省第一。全市列统的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正增长,占比76.5%,充分彰显出工业经济的蓬勃后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招商引资

高新概况

智能互动

网站地图